发布时间:2024-09-27 流浏览次数:
“开渔喽!”
全国各地伏季休渔期陆续结束,随着一声声号令响起,一阵清脆的汽笛声划破长空,一艘艘渔船缓缓驶离渔港,踏上了新一轮的“耕海”征途。
经过三个半月的休渔,青脚蟹、兰花蟹、黄翅鱼……吃货们熟悉的海鲜都养肥了,很快就将来到大家的餐桌上。而开渔令下,千帆竞发的背后,不仅有搏海斗浪的远洋渔船,还有联通智慧耕海和智慧航道的数智守护。
5G海洋专网,赋能“蓝色粮仓”
距离青岛55海里外的千里岩岛海域,一串串信号正通过青岛联通船载5G立体海洋牧场观测网稳定地向后方持续传送,在后方控制大厅内,渔业专家目光聚焦在偌大的屏幕上,仔细地观察着遨游在海洋牧场里成群的鱼儿,他们根据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的风速、水质、鱼量等参数,正讨论和记录着……
发展现代海洋牧场是渔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,但由于距离陆地较远,海洋牧场周边海域网络严重制约着海洋牧场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迈进的步伐。2024年1月,青岛联通中标青岛国信集团某国家级海洋牧场观测网项目,通过打造5G立体海洋牧场观测网,使传统海洋牧场所无法实现的“可视、可测、可控、可预警”成为了可能。青岛联通海洋牧场观测网项目负责人、青年博士迟科勋告诉记者:“5G立体海洋牧场观测网是结合联通自研的超远覆盖技术(纵深可达100km)制定航道专项超远覆盖方案,在岛屿、风电等固定平台增设5G基站,并在此基础上推进5G和卫星通信共生互补,实现‘空天地’一体化覆盖,为加速海洋领域的数字经济发展助力。”
“我们利用物联网、联通5G实现对海洋牧场内各种资源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度。例如通过对水质、气象、鱼类生长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,可以为养殖企业提供科学的建议,从而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。”迟科勋说道。通过对海洋生态数据的分析,可以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,从而为海洋牧场的发展、规模和布局提供参考。成为了渔业养殖、安全管控向智慧化、信息化转型的生动佐证。
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,依托海洋资源的“蓝色经济”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中国联通不断在“蓝色”经济新赛道上创造新价值,成功打造了湛江5G深远海网箱智慧养殖标杆项目——借助深海物联网、卫星遥感等创新技术,联合湛江湾实验室成功研发了5G无人驾驶自动投料船,并建设深海大数据、全球物流、线上VR展示等子系统,将深海网箱养殖现场视频,养殖环境得盐度、溶氧度、PH值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远程实时回传,实现深海网箱智能化养殖。
数字渔船,助力海域智慧管控
海洋广阔无垠,每天都有多少渔船出海?出海的渔船都在哪里捕捞?恶劣天气能否及时返航?在长长的海岸线上,5G正在彻底改变渔民的生活。
广东阳江拥有458.6公里海岸线,海洋渔业是当地重要产业之一。为守护渔民出海安全,助力海洋经济发展,中国联通结合阳江等海洋城市的渔民作业特点,开发全国首个5G海洋专网+5G数字渔船系统解决方案。5G海洋专网实现在61.5公里远海范围,仍能保持下行60Mbps、上行2Mbps的接入能力。
在此基础上,5G数字渔船系统采用5G、云计算、物联网和北斗定位等技术,可以实现对渔船海上作业的全天候动态监测。通过智慧管理系统,渔政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船舶的位置信息、告警信息、台风路径信息等实时生产作业态势,及时监管渔船出海情况,让渔船监管可视化、数字化和信息化。
“配备数字渔船系统后,现在可以更安心出海了。”阳江市阳西县一名渔民说到。通过联通“智通知”应用,他可以向家属发送船只状态信息;当遇上极端天气、发生紧急情况时,他也能立马通过客户端发送救援信息,一键报警,及时请求相关管理机构开展救援工作。在2023世界移动通信大会(MWC2023)上,广东联通“数字渔船”项目荣获2023年GSMA(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)颁发的“5G生产力挑战奖”
在山东威海,中国联通与威海市委、市政府及海洋发展局共同探讨出了渔船的“双斗同显、双脸同验”解决方案,利用联通数科的AI能力在业内首创船脸识别技术,创新研发“渔政核查核录”系统——当一艘渔船缓缓驶入港口,它的“脸”(由船舱形状、颜色和标记构成的识别特征)立刻被岸边的“渔政核查核录”系统捕捉到。这个由中国联通研发的高科技“接待员”迅速确认了船只身份,实现5分钟内完成核验,大大缩短了判定船舶身份的时间,提高了准确率。渔船工作人员表示,“以往渔港核查信息要比对船号船证,还要比对船员信息,尤其开海的时候,经常要等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。现在喝口水的功夫就完成核验了。”据威海市海洋发展局现场实测,此前每条船平均需要40分钟完成人船核验,现在缩短至5分钟。
在浙江,中国联通打造了渔船安全精密智控一体化平台“浙渔安”系统,依托卫星和5G的融合,实现了“宽带入海”上渔船、海陆互联的全覆盖,大幅提升了渔船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救援保障水平,成为破解海洋渔业安全管理困境的关键一招。通过5G网络的大带宽、低延时实现了雷达和视频联动,精确锁定进出港船只,对进出港船舶进行管控。同时,安装在驾驶舱内的智能AI设备可以对渔船环境进行边缘计算,根据船上作业风险等级实时预警、动态干预,紧急情况下渔民可以进行“一键救援”。当渔船发生事故后通过卫星、北斗进行精准定位,根据事发海域的风浪、洋流、气象等因素,利用漂移模型预测事故船只和落水人员漂流轨迹,结合周边搜救船的位置规划最佳搜救路线,并向参与救援船只下达搜救指令。
AI识别,保障海域安全
不久前,超强台风“摩羯”肆虐,风雨浪潮齐袭,对中国华南沿海造成严重破坏。
在“摩羯”途经阳江海域之前,为做好防风应急工作,阳江联通自9月4日12时启动了“粤水安综合管理云平台”防台7×24小时值班机制。 “粤水安”平台部署了岛屿高山站、岸基塔站及升压站等制高点,并利用双光谱、鹰眼及雷达等设备,实现了对整个海域的24小时AI识别,确保台风来袭前的海域清空和设施安全。
“粤水安”平台定义了41种海洋预警情形,实时优化算法,实现去中心化的预警与调度管理。借助该平台,联通通过APP新闻、短信通知及AI外呼等方式,精准推送防台信息给2万余名渔业人员,并协助指挥相关船舶回港。9月4日晚,阳江海域共10506艘船舶安全返港,其中包括3214艘渔船、7124艘乡镇船舶以及168艘施工作业运输船,全面保障了“水面无船、海面无作业、设施无人”的目标实现,减少了约1000万元的经济损失。
不只是渔船作业,沿海景区运营同样离不开智慧平台。来到精致的海滨小城山东威海,坐船出游、钓鱼是每个游客不可错过的选择。但随着客流量的增加,海上游玩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。威海联通打造的海上休闲船舶管理平台,可实时掌控游船定位,打击违规出海游览;实时掌控码头状态,快速感知游船进出港情况;还可以对游船进行超载管控及告警信息管理,以最大程度保护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碧海无垠,风帆正劲。乘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东风,中国联通将持续提升海洋网络能力,夯实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底座,不断打造智慧耕海标杆案例,助力“蓝色引擎”动力更加澎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