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1-09-16 流浏览次数:
他们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举办奉献智慧,又将为2022北京冬奥会保驾护航,他们就是中国联通的奥运通信保障团队。14年弹指一挥,奥运指针夏复冬始,当冰雪奥运的大幕徐徐展开,这支联通“梦之队”又将出征,助力奥运激情在“双奥之城”北京再次燃起。
徐小鹏在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
在紧急保障中体现担当
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冬奥会办公室副主任徐小鹏,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被派驻奥组委,负责固定通信维护工作。
作为全公司首位奥运“场馆经理”,徐小鹏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奥运场馆通信设施的安装、撤机,以及线路维护、故障修理等等,对脑力和体力的要求都很高。
2005年底,北京奥组委由青蓝大厦搬迁至奥运大厦,涉及的电话装机任务非常紧迫,属地北太平庄分局倾全局之力前来支援,仅用两天时间就安装了近900部电话,圆满完成了组委会搬迁保障任务。
整个奥运筹办期间,奥运大厦团队成员总共装了4000多部电话,徐小鹏一人就装了1000多台。“从做交换数据到拉线装机,最高纪录是一晚上装了47部。”
回忆往事,徐小鹏不禁感叹自己当年的年轻气盛。19层的奥运大厦,遇到电梯拥挤,就爬楼梯。每天跑上跑下十几个来回,跟玩一样。
2019年8月,徐小鹏又一次进入北京奥组委,成为技术部的一员。这次的工作性质和2008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。
“08年是运行保障,这次是组织筹办。”工作一段时间后徐小鹏才意识到,当年他对奥运的理解还是 “肤浅”了。
“我当时只盯着固定通信维护那一块,对组委会各业务领域的职责、赛事筹办各阶段的任务、组委会的服务对象等等几乎一无所知。”
如今,徐小鹏不仅要和国际奥委会、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和各新闻机构沟通协调、对接需求;还要与中央网信办、工信部、通管局、经信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密切对接,统筹推进落实各项工作,同时还要与联通、铁塔、正通等通信口企业对接联动,共同确认需求、追踪项目进展。
“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从建设部署到运行保障的过渡的阶段。”徐小鹏现在仍然会有莫名的焦虑感,可能越是时间临近,越担心出什么纰漏的缘故。
在他的协助下,目前各竞赛场馆的场馆通信经理和场馆通信副经理已经基本到位,核心团队正在陆续进入场馆。
“冬奥通信服务有其特殊性,经常有紧急保障任务和创新业务需求,”尽管压力山大,但徐小鹏还是尽可能保持沉着冷静的状态,有条不紊推进各项工作,“越是在紧急保障任务中,才越能看到我们联通人的责任担当,展示我们联通保障团队的技术实力。”
于凤宇与奥运冠军刘璇合影
“大脚印”烟花的启发
于凤宇,也是中国联通冬奥会办公室的一员,并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的综合布线工作。当年,望着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“大脚印”烟花从永定门“走”到鸟巢的场景,把他彻底惊艳到了,成为最深的奥运记忆。
如今,当他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网络规划和通信保障工作中时,“大脚印”的记忆一下子又冒了出来。
由于要对通信保障工作进行全流程规划,于凤宇自然想到了“大脚印”的控制问题,这和他正在做的工作颇有许多相似之处。
一通分析下来,他发现,当年该业务承载在ISDN(“一线通”电话网络)上,需要将电话线拉到每一个“炮筒”,以便进行烟火控制。IDSN不仅布线繁琐、精度低,而且极其容易受到天气和人为影响。
这样精彩的创意,如果放在今天,用5G技术实现,还会这么麻烦吗?“我们用一个很小的5G模组,就可以实现炮筒和基站的互联,进而与控制中心交互。不仅不用担心人踢到线,也不用担心雨天线路受潮,而且时延可以达到毫秒级别。”于凤宇说。
这样的“点子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,而它们的源头,不少与2008年那次北京奥运保障工作有关。正是有了那次保障工作的技术与经验积累,使他现在能够从容而准确地指导现场工作。
无论是固定电话、移动电话服务,还是转播公司的通信需求对接,面对奥组委的需求,他和团队成员都能够把任务一一分解,有效推动落地。
“国家体育馆需要安装多少部电话,转播需要多少光缆和传输设备,我们都要提前规划,并与各个业务需求单位进行沟通,保证业务信息完整准确。”于凤宇不无自豪地说。
“对我来说,奥运保障工作给我最大的礼物,就是学会了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与挑战。”
阮中刚投身雪车雪橇场馆通信保障
除了热情,更需要专业精神
中国联通北京市延庆区分公司阮中刚觉得,自己与奥林匹克精神有着不解之缘。
2007年刚参加工作,他和一群新人在大兴集训了三个月,然后被分到了不同的奥运场馆。他被分到了农大摔跤馆。
当时摔跤馆刚刚建设完成,内部正在装修,所有的通信设施都需要重新建设,工作量异常繁重。
“我们从横板跳到竖板上,再跳到配线端子板上,电话还没出机房就需要完成两个步骤。完了在末端还需要完成布线和安装终端、调测等一系列操作。”对于当时的忙碌情景,阮中刚记忆犹新。
这段经历让阮中刚对场馆保障工作有了较深的体会。比如,要紧盯场馆建设,因为很多施工需要跟业主协调和确认,实施过程中要满足各方的需求。同时要把控建设进度。施工实际是按照专业来分的,同一个业务可能需要多个施工单位完成,所以需要统一协调。
总结为一句话,就是赛事保障工作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”。
如今,从农大摔跤馆开到延庆雪山雪橇馆,阮中刚把这份理念也带了过来,更加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,希望在这次通信保障任务中作出不一样的成绩。
他和团队其他21名成员将参加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的比赛保障工作。按照奥组委的工作安排,他们正为10月即将开始的测试赛做最后的建设工作。
这两天,场馆永久建筑内网络设备间的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,光缆也布放完成。阮中刚乘着难得的空档赶紧跟业主对接,商量尽快完成最后临建区域的通信建设工作。
“服务体育赛事,除了热情,更需要专业素养。行动将是最好的证明。”阮中刚对自己的工作如是评价说。